姓 名:屈雅君
职 称:教 授、博士生导师
学 位:硕 士
学 院:文学院(退休)
研究方向:性别文化与文学批评
电子信箱:qyj@snnu.edu.cn
主讲课程:
《文学理论》、《文学批评学》、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》、《性别与电影》(国家级精品网络视频公开课)、《西方性别理论》、《性别文化与文学批评》、《性别研究方法论》。
工作经历:
曾任陕西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、博物馆妇女文化馆馆长。曾经任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、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、陕西省评论家协会理事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理事等职。
主要研究成果:
(一)代表性著作:
1.《文艺学导论》,1991年11月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参编;
2.《神秘黑箱的窥视》,1993年9月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参编;
3.《新时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》(国家“八五”青年社科基金项目),1997年11月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,主编;
4.《新时期文学与道德》(中国社科院国家“九五”社科基金项目,何西来、杜书瀛主编),1999年3月,山东教育出版社,参编;
5.《执着与背叛—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》,1999年12月,中国文联出版社,专著;
6.《女人和她的身体记忆》,2000年9月,珠海出版社,主编;
7.《仁爱一生——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里萨修女传》,2002,珠海出版社,主撰;
8.《文学批评导引》(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,王先霈、胡亚敏主编,本人承担其中“性别批评”一章撰写),2005年7月,高等教育出版社,第十一章撰稿;
9.《女性文学教程》(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,乔以钢、林丹娅主编,本人承担第十一章《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实践》),2007.10,河北教育出版社,参编;
10.《性别研究:理论背景与文学文化阐释》(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项),2010年4月,南开大学出版社,第二编者;
11.《阅读织物上的历史——中华嫁衣文化调查》,2010年11月,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,第一作者;
12.《他者女人的窥镜(译著)》,2013年3月,河南大学出版社,第一译者;
13.《中国文学:关于女性的叙事》,2014年5月,人民出版社,第一作者;
14.《女性文学教程》(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,乔以钢、林丹娅主编,本人承担第十章《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实践》),2017年4月,高等教育出版社,参编;
15.《性别批评丛书》(共10卷),2019年1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丛书主编 ,卷六、卷七、卷狼、卷九、卷十主编。
(二)代表性论文:
1.《文学批评方法论三题》《反思与超越》,华中师大出版社,2000年9月;
2.《还女人的身体的自信》,中国妇女报,2000年;
3.《女人和她们的身体记忆》,海出版社,2004年11月;
4.《性别批评 ——文学批评导引》(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),高等教育出版社, 2005年7月;
5.《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实践 女性文学教程》(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),河北教育出版社,2007年10月;
6.《“关系说”与艺术真实》,1981年,《河南师范大学学生论文集》,河南师大出版社;
7.《试论艺术的情感特征》,1984年第4期,《陕西师大学报》;
8.《略论情绪、道德感、理智感与审美情感之间的关系》,1985年,《研究生文选,陕西师大出版社;
9.《论艺术的合目的性》,1987年第1期,《陕西师大学报》,《人大复印资料·美学》1987.4.转载;
10.《理性的美与理性的困惑》,1992年第5期,《小说评论》,《人大复印资料·中国现当代文学》,1992.11.转载;
11.《王朔与商品文学》,1993年第1期,《大众文摘》;
12.《万物皆有灵-读贾平凹散文》,1993年第4期 《人文杂志》,《人大复料·中国现当代文学》,1993.7.转载;
13.《〈白鹿原〉对话》,1993年第4期,《当代作家评论》,合作;
14.《〈废都〉自由谈》,1993年;
15.《〈废都〉评论集》,甘肃人民出版社,合作;
16.《喜剧父子》,1993年7月 ;
17.《王朔:一只“毒蜘蛛”?》,西北大学出版社;
18.《女为悦己者容——关于男性电影的女性批评, 1994年第6期《当代电影》,1994年第12期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·J8》转载;
19.《关于当前文学批评的对话》,1995年第2期《小说评论》,1995年第7期《新华文摘》转载,合作,执笔人;
20.《对于中国传统男性文学形象的女性主义注视》,1995年8月,《论女性文学》论文集,妇女出版,1995.7.7《中国日报》(英文版)摘要介绍;
21.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二题》,1996年第2期 ,《妇女研究论丛》;
22.《变则通,通则久》,1997年第1期《文学评论》,《新华文摘》1997年第6期转载;
23.《传统·话语·世纪反省》,1997年第3期 《小说评论》;
24.《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新信息》,1997年第2期《人文杂志》;
25.《文学批评方法论三问》(发言摘要),1998年第1期《文学评论》;
26.《90年代电影传媒中的女性形象》,1998年第2期《当代电影》;
27.《两种男性偶像之女性阅读》,1999年第3期《东方》;
28.《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学科建设若干问题》,1999年第5期《学术月刊》;
29.《品〈京华烟云〉》,1999年8月《三名文品》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;
30.《品〈金锁记〉》,1999年8月《三名文品》,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;
31.《雅俗之间》,1999年8月《延河》;
32.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思考》,2000年7月,“性别与中国”第四辑:《批判与重建》(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出版);
33.《批评方法三题》,2000年9月:黄曼君主编《反思与超越》,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;
34.《批评的超越》,2001年第1期,《文艺争鸣》;
35.《师生关于性别问题的对话》,2002.4.2,《中国妇女报》(理论版);
36.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》,2002.12,《文化、教育与性别》;
37.《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过程中的语境差异》,2003.2,《妇女研究论丛》;
38.《女性文学批评本土化》,2003.3.4,《文艺报》,《新华文摘》2003.6全文转载;
39.幸福是一种生活方式——读毕淑敏《提醒幸福》,2004.1,《语文教学通讯》;
40.《社会性别辨义》,2006年第6期,《南开学报》;
41.《阅读织物上的历史——中华嫁衣文化调查》,2007.12,《性别与社会》(韩国汉阳大学妇女研究中心学刊);
42.《心甘情愿于文学的女人·<陕西女作家>丛书序》,2008.3,太白文艺出版社;
43.《社会性别辨义》,2009年第2期,《南开学报》;
44.《论“十七年”中国大陆电影的“半边天”叙事》,2012年第2期,《南开学报》;
45.《关于文学概论课程建设》,2001年第2期,陕西师大《教学研究》;
46.从“半边天”到“新淑女”——消费时代的女性观,2015.6.19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 ;
47.《天地舞台·社会课堂·戏剧人生——“性别与文学文化”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报告》,2010年第4期,陕西师大《教学研究》。
(三)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:
1.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(98JAQ720041),1998-2000,1万,国家教育部“九五”人文社科规划项目;
2. 女性文学文化学科建设(子项),2002-2004,5万元,福特基金会;
3. 中华嫁衣文化寻踪,2004-2007,54万,美国福特基金会;
4.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与文化·理论建设(05JZD00030,子项), 2005-2008, 2.5万,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;
5. 性别视角下的中国文学女性叙事(06BZW015),2006-2008,8万,国家社科基金项目;
6. 以高校博物馆为平台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(11BY16),2012-2013,2万,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;
7. 陕西妇女服饰文化及民俗新风状况调查(SWS-1106),2011-2011,0.5万,陕西妇女/性别研究项目;
8. “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”(09BZ14),李贵安主持,2009,自筹,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;
9. 国家级网络视频公开课“性别与电影”,2013,18万,教育部。
(四)学术随笔:
1.《一场精彩的“戏中戏”》,1986年第2期《电影评介》;
2.《廉价的噱头》,1986年第8期《电影评介》;
3.《〈中国霸王花〉镜关拾零》,1992年,全国献礼影片征文大赛三等奖;
4.《生活是一道流》,1992年第1期,《陕影通讯》获92全国献礼影片征文二等奖;
5.《情与法-寻常且永恒的话题》,1992.11.30,《西安晚报》;
6.《都市:忙碌母亲族》,1993年第5期《儿童与健康》;
7.《“执着”与“背叛”》,1993年11月12日,《西安晚报》;
8.《凤凰悲歌,声声啼血》,1994年1月13日,《陕西日报》获1994全国献礼影片征文三等奖;
9.《黄建新和他的新作〈五魁〉》,1994年第2期《当代电影》;
10.《历史的画外音》,1994年 全国献礼影片征文大赛获三等奖;
11.《缺席审判》,1994年第2期《行为科学》;
12.《“小人儿”中的小人物》,1995年全国百部影片征文二等奖;
13.《欲望之链》,1995年第3期《当代电影》;
14.《拒绝模式》,1995年10月11日,《健康导报》;
15.《和女大学生谈女性》,1995年8月16日,《健康导报》;
16.《女人与“脱衣”》,1996年7月10日,《教育时报》;
17.《反省〈致橡树〉》,1996年10月23日,《中国妇女报》;
18.《女人,珍惜自己》,1997年3月15日,《三秦都市报》;
19.《谈谈单身女人》,1997年3月8日,《教育时报》;
20.《女性眼光下的〈黑骏马〉》,1997年4月3日,《中国妇女报》;
21.《男人赋予女人以生命?》,1997年5月5日,《中国妇女报》;
22.《没有不好,只有不同》,1997年6月16日,《中国妇女报》;
23.《“美”之于女人》,1998年3月7日,《教育时报》;
24.《一个做不通的梦》,1998年11月27日,《劳动周报》;
25.《献给女孩子的欧陆风情梦》,1998年12月4日,《劳动周报》;
26.《女性的开放与解放》,1998年12月11日,《劳动周报》;
27.《不幸中另一种“不幸”》,1998年12月18日,《劳动周报》;
28.《没有过不去的人生》,1999年1月3日,《经济日报》;
29.《女人成功==家庭不幸?》,1999年2月28日,《三秦都市报》;
30.《单身女人自我救赎》(上),1999年3月14日 《三秦都市报》;
31.《单身女人自我救赎》(下),1999年4月9日,《各界导报》;
32.《陕西有一个妇女文化博物馆》,2000年3月10日,《江苏教育报》;
33.《还女人身体以自信》,2000年9月9日,《中国妇女报》;
34.《师生对话》,2002.4.3,《中国妇女报》;
35.《让女人自己说话》,2002.11.18,《侨报》;
36.《幸福是一种生活方式》,2004.1,《语言教学通讯》。
(五)获奖情况:
科研获奖:
1.论文《对传统男性形象的女性主义注视》(《论女性文学》,妇女出版社1995年8月),1997年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,陕西省教委;
2.主编《新时期文艺批评模式研究》(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), 2000年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,陕西省教委;
3.《执着与背叛—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》(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) 2001年10月陕西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,陕西省政府;
4.论文《90年代银幕女性》,2002 年优秀评论奖,陕西省文联;
5.《阅读织物上的历史——中华嫁衣文化调查》,2011年陕西省第十届哲学社科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,陕西省政府;
6.《阅读织物上的历史——中华嫁衣文化调查》,2013年3月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,中国出版协会;
7.《阅读织物上的历史——中华嫁衣文化调查》,2014年3月获得第二届陕西图书奖优秀社科图书奖,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。
其它获奖:
1.2013年3月获 “三秦文化优秀女性”,陕西省妇联;
2.2007年“陕西省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”称号,陕西省委教育工会、陕西省教育厅。